家,是“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终止注册、终止、不予注册公司数分别为

  4月,福建福特科光电(要从事精密光学元组件、精密光学镜头研发、生产和销售)在注册阶段撤回了上市申请。

  “研发人员占当年员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是企业申报科创板“科创属性”的4项基本指标之一。福特科招股书在科创属性部分披露,其“研发人员为202人,占当年员工总数1,567人的12.89%,比例超过10%”。

  2022年上半年,证监会对福特科IPO项目进行了针对性的现场检查。检查中发现,福特科有多名员工存在异常,例如“已从发行人离职、专职研发人员从事非研发活动、不了解所从事研发项目的基本情况等,如研发部门统计员实际从事前台工作、西餐烹饪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生产部门领料工作等”、“发行人存在研发固定资产与生产固定资产混同的情形,包括研发固定资产台账中的三台精磨机及一台抛光机实际由生产部门使用,研发固定资产中的喷漆废气净化装置、中央冷水机组等实际为生产车间整体提供服务的辅助设备”等,要求福特科说明相关情况,还有是不是能满足《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第五条规定的研发人员指标条件。

  其实,早在第一轮、二轮问询及审议会期间,上交所便发现了福特科研发人员异常问题,曾针对“公司专科及以下学历员工数占比为89.98%”,“公司兼职人员参与研发活动工时每月通过研发派工单汇总...2018年至2020年,兼职人员参与研发活动工时为59,529.54小时...”、“研发人数增加但研发费用总额下降”等情况,要求福特科说明:

  研发人员的学历分布情况及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对比情况,是否足以支撑发行人的研发需求,是否与公司技术发展及技术先进性相匹配;

  兼职研发人员本身的身份,是否为生产人员,结合其本身工资计算方式说明每小时工资如何确定;

  专职研发人员数据披露的准确性,研发人员数量占比是不是满足《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的要求;

  研发人员频繁变更的原因及合理性,是不是真的存在相同人员频繁在研发岗位和生产岗位之间切换,是不是真的存在将生产活动定义为研发活动的情形,申请文件将兼职研发人员全部计入研发人员总数是否合理。

  (三)科创板注册生效数量。截至4月30日,全国科创板注册生效企业达到541家(包含已成功发行的518家),较三月新增16家。北京市注册生效公司数68家,占全国总量的12.57%,较三月新增3家,分别为“美芯晟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神舟航天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玛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暂时位列第四,比排名第一的江苏省少35家。

  (四)科创板上市数量。截至4月30日,全国科创板已成功上市企业达到518家,较三月新增8家,为“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南芯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华海诚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索辰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颀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高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船(邯郸)派瑞特种气体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晶升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正式挂牌上市公司数达到66家,较三月无新增,占全国总量的12.74%,暂时位列第四,比排名第一的江苏省少35家。

  (五)转至科创板同意上市数量。截至4月30日,全国北交所转至科创板首家同意上市企业只有1家,为“观典防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较三月无新增。

  (六)科创板市价总值排名前十情况。截至4月30日,518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总市值65285.96亿元,流通市值34514.22亿元,平均市盈率40.43倍。科创板市价总值前十名中北京市有2家企业,分别是“北京金山办公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和“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截止2023年4月28日,北交所上市企业共191家(不包含已转板企业),总股本256.48亿股,总市值2523.02亿元,流通股本130.64亿股。

  (一)北交所上市数量。截止4月28日,全国北交所191家上市企业分布在全国23个省市,江苏省企业最多达到43家,广东省也达到26家企业,北京市位列第三,达到22家。

  (二)北交所企业审核状态。截至4月28日,全国共提交了北交所上市材料的企业家数为380家;其中上市企业191家(北京市22家);已受理企业5家(北京市1家);已问询企业33家(北京市1家);上市委会议通过企业3家(无北京市企业);报送证监会(暂无数据);中止企业17家(北京市4家);终止企业109家(北京市15家)。

  三、稳健增长见韧性,创新驱动启新程——2022年科创板公司经营业绩及板块发展状况分析

  2022年,科创板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积极践行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发挥制度优势,激发市场活力。板块公司既逆势而上,克服各种坏因影响,全年经营业绩稳健增长,助力经济大盘企稳回升;又顺势而为,在优势领域不断做大做强,助力关键产业链补短锻长,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形成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强大动力。2022年板块公司突破500家,整体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净利润首次突破千亿元,研发投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初步呈现“硬科技”企业的活力与韧性。

  2022年,科创板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突破万亿和千亿,共计实现营业收入12,120.49亿元,同比增长29%;实现归母净利润1,135.89亿元,同比增长6%;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母净利润907.81亿元,同比增长9%。近7成公司营业收入增长,23家增幅翻番,4成公司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超8成公司实现盈利,5成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长,49家公司增幅翻番。科创板全年营业收入的平均数由18.15亿元上升至23.44亿元,归母净利润的平均数由2.08亿元上升至2.20亿元,稳中向好的趋势显著。以2019年为基数,科创板公司近3年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达到29%和56%,超3成公司连续3年净利润均实现正增长,94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50%,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科创板立足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服务于战略新兴起的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先导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展现出较强增长势头。集成电路领域上市公司超过90家,涵盖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三大生产环节,并在半导体设备、材料等支撑领域也颇具亮点,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晶圆代工龙头中芯国际业绩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495.16亿元和121.33亿元;拓荆科技、盛美上海等5家半导体设备公司业绩翻番,在手订单稳步增长。新能源公司覆盖光伏、风电、储能、动力电池等产业链,依托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在行业高景气背景下,业绩增长亮眼,合计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646.94亿元和423.79亿元,同比增长达到72%和112%,充分彰显科创板绿色经济的成长活力。

  2022年度,科创板特殊类型企业整体经营情况向好,9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上市后首次实现扣非前后净利润均为正值,股票简称在年度报告披露后实现“摘U”。科创板48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累计已有18家实现盈利、成功“摘U”。值得一提的是,19家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无营业收入指标)的生物医药企业,14家已有产品获批上市、11家营收突破1亿元。

  2022年,科创板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带动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断的提高,全年合计投入研发金额1,284.68亿元,同比增长28%,研发投入占据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16%,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其中,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行业研发投入强度居前,海光信息等69家公司研发投入占据营业收入比例超过30%,天合光能等51家公司研发投入超过5亿元。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成为科创板公司最重要的资源,科创板目前已汇聚研发人员数量超越17万人,超6成科创板公司的创始团队为科学家、工程师等科研人才或行业专家,平均每家公司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近3成,超3成公司人力投入回报率超过100%。

  在多个科技前沿领域,科创板公司锚定国际领先水平,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创新成果转换,勇当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2022年新增知识产权43,007项。其中,发明专利13,758项,平均每家企业具有发明专利达到152项,90家次公司牵头或者参与项目曾获得国家科技奖等重大奖项。高端装备企业筑牢“制造强国”根基,铁建重工自主研发超大直径竖井钻机,为高难精尖地下工程打造“钢筋铁骨”;中控技术赋能高端“智”造,发布重磅技术i-OMC,将工业流程的“自主运行”逐步变为现实。创新药企坚持源头创新,艾力斯的肺癌靶向药伏美替尼进入临床3期,迈威生物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君迈康获批上市,泽璟制药的重组人凝血酶产品已成为中国首个完成3期临床研究并提交上市许可申请的生物止血材料产品,充分彰显民族药企的使命担当。

  科创50指数汇聚科技龙头,彰显“中坚”力量,合计实现营业收入6,105.82亿元,归母净利润713.50亿元,占板块整体营业收入的50%和整体净利润的63%,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均同比增长44%,成为板块增长的“压舱石”。科创板央企国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向高端迈进,时代电气、铁建重工等10家科创板制造业国企入选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双示范”企业名单,涵盖先进轨道交通、新能源电力设备、关键战略材料等多个制造业细致划分领域的龙头。“双示范”企业充分的发挥“排头兵”作用,2022年度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90.00亿元、归母净利润54.95亿元,同比增长17%和46%。

  与此同时,科创板持续打造“小巨人”矩阵,加快培育细致划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截至目前,共有256家科创板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35家科创板公司获评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35家科创板公司的产品获评“单项冠军产品”,合计占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的55%。上述企业2022年收入规模迅速增加,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137.54亿元,同比增长35%;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681.87亿元,48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过50%。“小巨人”企业践行创新驱动战略,聚焦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安集科技、绿的谐波等多家公司在关键环节自主化上实现重大突破,加快填补国内空白,有力推动我们国家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科创板公司通过再融资、股权激励、询价转让和做市商等创新制度,积聚人才、资金等实现创新发展所需的关键性资源。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共有137家科创板公司发布154单再融资方案,合计拟募集资金约2,304.56亿元。光伏龙头晶科能源融资100亿元用于年产11GW高效电池生产线吉瓦高自动化光伏组件生产线等项目,扩大硅棒、电池片、组件等高品质的产品相应产能,助力公司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此外,慢慢的变多的科创板公司通过常态化的股权激励机制留住、吸引和激励人才,对激励科研人员投身技术创新发挥了非消极作用。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共有307家科创公司推出414单股权激励计划,板块覆盖率超6成,涉及员工近8万人。乐鑫科技、光峰科技已分别实施6期和4期股权激励;澜起科技等11家公司激励对象占员工总数90%以上,基本实现全员持股。

  询价转让机制持续发力,促进早期投资人与长期投资者有序“接力”。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共有34家科创板公司的58批股东完成询价转让,总成交额达271.41亿元,有效缓解风险资本退出对证券交易市场带来的冲击。同时,科创板引入做市商机制,做市股票有序扩容,科创板股票流动性得到非常明显提升。目前共有14家科创板做市商合计完成227只股票备案,覆盖139只科创板股票,约占科创板股票总数的27%。其中,西部超导、沪硅产业、中控技术均获5家券商同时做市,市场活跃度和定价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科创板公司积极践行ESG理念,努力做到环保与发展、科技与绿色双管齐下,推进产业体系绿色转型。本年度,在所有科创板公司年度报告专节披露ESG有关信息的基础上,逾130家公司单独编制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或ESG报告,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大全能源、天合光能等13家光伏产业链公司持续赋能光伏产业绿色化、数字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建立数字化采购、制造、销售体系,打造可复制、可重用、可协同的平台,全年实现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02%和176%;天能股份、容百科技等17家动力电池公司共同打造创新、绿色、生态化的循环产业链,聚焦电池拆解、回收、利用等业务领域,最大限度使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全年实现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5%和51%。

  科创板公司从环境、社会、治理和信息公开披露等多个角度积极开展ESG实践,彰显硬科技企业责任担当。在环境保护方面,多家科创板公司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实践,超7成公司自愿披露资源能耗及排放物信息,超6成公司披露碳减排的措施及效果。沪硅产业采用废热回收系统降低能源消耗,由热回收冷水机组回收的热量总计约 2400 万千瓦时,相当于风冷热泵节省用电约 800 万千瓦时;时代电气工业固态废料主要为氟化钙污泥,作为制砖辅料交由拥有相对应资质的砖厂生产制砖,2022 年处置量为1,453.57 吨,有实际效果的减少污泥对环境的影响。在社会责任方面,科创板公司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乡村振兴、公益慈善等一系列重点领域,合计捐款捐物超过1.29亿元,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提升。金山办公赋能中小企业,成立“金山办公中小企业全国总部”,满足中小企业远程协作等实际的需求,打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应用平台”。在公司治理方面,多家公司格外的重视ESG相关制度建设,将ESG要素纳入公司治理与战略规划中,设立ESG管治架构、成立ESG委员会、制定ESG方针,探索ESG成为公司高水平发展的实现路径。

  总体看,科创板公司机构股东数量和持股比例稳步上升,投资者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科创板公司的专业机构投资的人活跃账户数超过5.7万户,同比增长5.8%;专业机构投资的人持仓占比约4成,全年交易额占比过半。绝大部分科创板公司流通股东包含基金股东,以集成电路、新能源、航空航天为代表的“硬科技”产业链公司最受基金青睐。科创50ETF份额及规模持续增长,仅2年多时间即快速成为A股市场第四大宽基指数ETF。

  同时,科创板的国际吸引力与影响力持续提升。截至目前,已有214只科创板股票进入沪股通标的、67只科创板股票被纳入明晟(MSCI)、富时罗素、标普核心指数体系。随着外资投资科创板渠道进一步拓宽,外资持股规模与覆盖面逐步的提升。已有13只科创50ETF产品在境外多地上市,合计规模约为25亿元,为海外投资者开辟了投资科创板的新通道。科创板公司通过境外发行GDR的方式主动走进国际投资者视野,打通国际国内双重融资渠道。杭可科技、中控技术已完成GDR发行,分别募资1.73亿美元、5.65亿美元;另有5家科创板公司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发行GDR进行融资。

  科创板公司在有效发展主营业务的同时,也积极通过股份增持、回购等方式向投资者传递发展信心。2022年,共有46家公司发布增持计划,计划增持金额上限为12.70亿元;共有85家公司发布回购方案,涉及金额83.84亿元。同时,科创板公司现金分红水平再上新台阶,2022年度共有334家公司推出现金分红方案,总额317.71亿元,228家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超过30%,数量、规模均同比提升。其中,77家公司现金分红金额超过1亿元。中国通号、传音控股、天合光能分红金额分别达到18.00亿元、14.47亿元、10.39亿元。

  除此之外,科创板公司持续加强和投入资金的人之间的信息渠道建设,着力提高投资者关系管理理念及水平。2022年年度报告披露期间,科创板继续推行业绩说明会全覆盖,董事长、总经理等科创板公司主要负责人利用互联网直播等方式与投资者面对面深入交流;年度报告呈现方式也不断丰富,超5成公司采用长图文、短视频等形式展现年度报告信息,增强可读性。

  稳增长、稳经济政策举措靠前发力,供需两端持续改善,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带动科创板公司2023年第一季度实现经营业绩“开门稳”。除中芯国际、百济神州和诺诚健华3家多地上市红筹企业外,科创板近6成公司第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42家公司营业收入增幅超过100%;超4成公司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72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增幅超过100%,充分体现科学技术创新企业的成长性。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储能、激光器等细分行业表现突出,所在行业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幅达81%和56%;光伏领域龙头公司盈利增长强劲,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第一季度净利润均超过15亿元,同比增幅分别达225%和313%。

  在平稳起步的同时,科创板公司继续深耕主业,通过抓订单、重研发、促投资,为全年业绩增长蓄能。订单方面,科创板公司第一季度披露的新增重大订单金额已超过160亿元。其中,轨道交通领域新签订单总额达62亿元,光伏领域新签订单总额达49亿元。研发方面,科创板公司第一季度合计研发投入为244.35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26家公司创新产品研制取得积极进展,有望形成新的收入增长点。如,纳微科技的STS0100核酸合成仪是公司在核酸合成环节的首款产品,君实生物、迪哲医药、海创药业等创新药企均递交了新药或新适应症上市申请。投资方面,科创板公司加大扩产增效力度,第一季度购置固定资产、非货币性资产合计支出445.57亿元,同比增长27%,7家科创板公司与各级地方政府签订重大投资协议,合计拟投资金额达126亿元,为拉动内需、稳定经济稳步的增长提供支撑。

  当前,中国经济整体好转,为科创板公司高水平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与此同时,受行业发展周期、市场之间的竞争等因素影响,板块业绩有所分化,部分科创板公司受市场需求波动、研发投入加大、计提股份支付费用等多重因素影响,经营业绩承压。剔除未盈利上市企业后,2022年度科创板53家公司出现亏损,48家公司净利润下滑幅度超过50%。鉴于上市条件多元化,包容性更强,科学技术创新企业业务模式新、经营规模小等特点,部分科创板公司业绩容易受到波动。如,创新药等研发导向型企业还处于产品研发或推广阶段,未形成稳定盈利来源;由于经营规模较小,科创企业业绩对股份支付、原材料价格波动等情形较为敏感。

  下一步,上交所将坚守科创板定位,紧扣高水平发展主线,密切跟踪科创板公司经营业绩变化,深入推动“开门办审核、开门办监管和开门办服务”,支持科创板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加速技术迭代、加快产业升级,推动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乘势而上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截至2023年4月28日,191家北交所上市公司全部披露2022年年报。2022年,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宏观环境下,北交所上市公司聚焦主业,守正创新,“产业链”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提速,“创新链”成果转化显著,“资金链”逐步提质增效,“基本面”实现稳健增长,彰显了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

  2022年,191家北交所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501.91亿元,平均实现营业收入7.86亿元,同比增长22.1%。公司全年共实现净利润138.11亿元,平均实现净利润7,230.81万元,同比增长12.17% ,盈利面达92.15%,其中44家公司增幅超过30%,22家公司净利润超过1亿元,42家公司连续三年实现利润正增长。公司整体运用资金良好,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83.04亿元,同比增长28.44%;生产建设稳步推进,购置固定资产等投资合计支出140.83亿元,同比增长46.76%。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小企业继续实现稳定增长,体现了较强的经营韧性。

  北证50指数样本公司2022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52.53亿元,同比增长43.56%;实现净利润74.16亿元,同比增长27.46%,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占北交所上市公司整体的50.1%和53.7%,这一些企业中,10家实现十亿以上收入,12家实现1亿以上净利润。

  部分中小市值公司充分的发挥业务灵活优势,主动应变、积极转型,紧抓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业绩稳中向好。北交所10亿以下市值的135家公司中有91.11%的公司实现盈利,近3成公司实现营利双增。利通科技围绕超高压系列新产品和新能源汽车领域开辟发展新赛道,研发推出超耐磨酸化压裂软管等高的附加价值产品,净利润同比增长175.92%;锦好医疗主动优化高毛利率助听器产品结构,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净利润同比增长76.13%。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北交所新能源、新材料等相关产业链公司乘势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新能源相关产业公司平均营业收入44.24亿元,同比增长103.33%,平均净利润3.74亿元,同比增长53.90%;新材料相关产业公司平均营业收入8.13亿元,同比增长32.49%,平均净利润1.40亿元,同比增长62.36%。碳纤维原丝龙头吉林碳谷打破国际碳纤维巨头在原丝生产技术上的垄断,盈利持续创下新高,净利润同比增长99.99% 。电子级硅烷气生产商硅烷科技,建成国内首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化生产高纯硅烷气装置,持续扩大生产规模,净利润同比增长149.64%。

  北交所已有79家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占市场总数的41.36%,2022年平均实现营业收入5.16亿元,同比增长19.57%,平均实现净利润6,445.51万元,同比增长16.41%。此外,8家公司获得国家级“单项冠军”认证。部分公司在关键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推动产业体系转型升级。曙光数创是国内唯一实现浸没相变液冷技术和大规模部署案例的供应商,成功解决了中高到极高密度数据中心的散热难题;凯德石英是国内首家通过中芯国际12英寸石英晶舟产品认证的半导体石英制品企业。

  2022年北交所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支出共计67亿元,同比增长18.03%,其中7成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增长,贝特瑞、安达科技等9家公司研发支出超1亿元。公司平均研发强度4.46%,约为规上企业中等水准的3倍,24家公司研发强度超10%。从研发人员看,公司平均研发人员数量达87人,同比增加13.34%。

  随着研发投入的稳定增长,北交所公司在科学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新突破。从专利数量看,北交所公司2022全年新增专利2655项,其中发明专利572项。从研发成果看,康乐卫士自主研发九价 HPV 疫苗(男性适应症)成功进入Ⅲ期临床研究;天马新材“IGBT 封装用氧化锆增韧氧化铝陶瓷基板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 2022 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22年,新上市83家公司,累计融资163.84亿元,平均每家融资额1.97亿元。从募集资金使用上看,8成募集资金投向绿色低碳、数字化的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创新领域,助力公司实现产能扩张、技术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上市后,已有同享科技、盖世食品等4家公司再融资注册或发行,共计(拟)募集资金超过20亿元。中航泰达完成重大资产重组,通过参与国企混改,提高营运能力,2022年净利润同比增长 158.63%。

  2022年北交所公司持续引进人才,公司本科及以上员工平均占比22.60%,同比增长2.2个百分点。36家公司在上市后推出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激励对象涉及核心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其他骨干员工近2700人,薪酬激励和公司业绩深度绑定,有效调动了员工积极性,激发上市公司创新活力,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北交所公司在创新发展的同时,持续通过现金分红、股份回购等方式线家公司推出现金分红方案,占全部公司家数的8成以上,现金分红总额达到41.55亿元,其中近7成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超过30%。股份回购方面,2022年30家公司发布股份回购方案,回购金额合计7.32亿元,超过近2年总和,大幅提振市场信心。

  2022年,北交所上市公司慢慢地增加和投入资金的人的沟通交流,公司累计接待机构投资的人调研近1500家次,吉林碳谷、海泰新能等公司热情参加“上市公司走近投资者”活动。2022年报披露期间,富士达、连城数控等多家公司采用可视化年报、一图看懂等形式展现公司经营情况,增强年报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年报披露后,全部北交所公司均将召开业绩说明会,与投资者进行深度交流。

  北交所公司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环保投入力度,为“双碳”目标实现贡献中小企业力量。4成公司已建立环境保护相关机制,广咨国际、太湖雪等多家公司主动披露ESG报告,积极展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实力和成果。富士达、龙竹科技已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中纺标牵头起草国家级绿色纺织产品认证评价标准,为纺织服装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